新都区清流镇汇圆乐家庭农场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柳泉村9社,注册资金200万元,家庭成员4人、劳动力3人。
近年来,该家庭农场充分结合本地资源特色,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农业现代化科技及精细化管理,发挥对普通农户的示范带动作用,走优质粮油种植的生态发展道路,逐步实现农场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规模适度化、管理规范化及市场品牌化,被评定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农场主刘庆蓉,先后获评成都市优秀农业职业经理人、成都市农业高级职业经理人,并当选为新都区第十九届人大代表,成为远近闻名的返乡创业带头人。2019年,接受了四川乡村公共频道“蜀你最能”专访。
返乡创业 撂荒地变成小粮仓
刘庆蓉原本在城里的企业上班,做了十多年的财务工作,收入待遇也不错。2015年,她和与丈夫谌伟(退伍军人)回到家乡,看到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造成大量土地闲置荒芜,留在村里的老人们割舍不下土地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整天对着地里的荒草叹息。
外出打工多年的刘庆蓉深深知道“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如果大家都不种粮食,以后老百姓吃什么呢”。于是,刘庆蓉就和丈夫反复商量沟通,准备回乡创业,并得到了丈夫的鼓励和支持。夫妇俩一口气在柳泉村流转了300余亩土地,开始从事水稻、小麦的种植。
村里的老人们既为撂荒地总算有了新的转机而欣慰,又为甩开膀子准备大干一场的刘庆蓉夫妇俩担心,“那么多土地,两口子怎么做得下啊”。
创业初期,周边并没有现代化粮油种植模式可以借鉴,刘庆蓉夫妇俩就摸着石头下河,简单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烘干机、插秧机等农机设备,开始日夜操劳在土地里。请不到机械操作手,就自己学着操作,请不到稻田灌水工人,也是夫妻俩晚上通宵轮班值守。
让刘庆蓉夫妇俩意想不到的是,回乡创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缺资金,缺劳动力,最难的还是缺水稻育苗技术。在室外田间高温下水稻育苗,用的薄膜覆盖通风效果不好,造成了大量幼苗烧死。农忙季节时间不等人,下雨天也要育苗。夫妇俩当时没有水稻育苗方面的成熟技术,就采取了通过互联网搜索到的泥浆入谷技术,结果发芽率仅仅只有30%左右,谷种及人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万余元,可谓是迎头被泼了一盆冷水!
痛定思痛,为尽快弥补技术上的短板,敢想敢干不服输的刘庆蓉憋了一肚子劲儿,先后参加了中国农业大学、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浙江中国水稻研究所以及当地政府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历经几年的往返奔波、摸爬滚打,刘庆蓉始终不惧困难、不断学习、不断合理改革,终于逐渐掌握了粮油种植的专业技术。
2019年11月,刘庆蓉正式注册了汇圆乐家庭农场,先后购置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设备60台套,固定资产投入达到600万元。农业设施占地3400平方米,生产区域、办公区域、农机装备、烘干仓储等配套设施设备初具规模。
精细管理 创新发展见成效
有了种植技术,有了农机设备,在加上政府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刘庆蓉夫妇俩开始谋划着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的路径。多年的企业工作经历,让刘庆蓉明白,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才是家庭农场走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因地制宜实现最佳规模效益。清流镇属于都江堰水系自流灌溉地,清白江穿境而过,地下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属传统农业发展区,以粮食、蔬菜、家禽种养殖业为主。刘庆蓉依据当地的资源禀赋,通过采集市场信息、分析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粮油种植,实现了生产与市场的有效衔接,生产规模稳步发展,经营效益逐年递增。农场种植规模,从最初的300余亩起步,发展到目前650余亩。2021年,农场产粮590吨,农机作业服务面积2800亩,实现总产值405万元(其中:种植营业收入190万元、农机作业服务收入215万元),利润80万元。农场引进的稻谷新品种实现了优质优价,每亩净增效益300多元。
注重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应用。刘庆蓉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投入适合本地作业的农机设备,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机械管理与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业收益。目前,农场从育苗、播种、施肥、植保、收割、烘干、运输、仓储等,已经实现全程一体化现代机械式管控操作。农场还持续引进并应用室内育苗技术、无人机技术、精密播种技术等现代农业科技,注册了“会通农业”商标,积极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及品牌打造。
走绿色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农场通过实施化肥和高效低毒农药的减量节本增效,降低农业污染及减少农业生产成本;通过秸秆还田改善土壤板结、土壤酸化、污染环境等问题。同时,建立了“市场回收+专业机构处置”的废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农场积极入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以及记录农事档案,生产的农产品拿到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通过以上措施,促进节本增效、节能减排,实现了“绿色发展”。
建立健全制度实现规范管理。刘庆蓉始终将质量意识贯穿于生产各个环节,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和生产操作规程。坚持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集约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执行生产操作规程,树立品牌营销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财务制度,配备必要的专职财务人员,进行专业财务核算管理,健全财务会计资料,准确记载资产负债和经营收益情况,准确核算农场生产经营收支。
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农场常年为周边农户提供务工岗位,其中长期固定用工9人、季节性临时用工达40余人,农场用工人均工资性增收1至8万元不等。在农场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周边农户5000余户开展优质粮油种植,辐射面积达2万余亩。实现了农业由保障向盈利的转变,既能自给自足,又带动周边农户产业致富。
“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我坚信,家庭农场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广阔,农民的日子也必然会越来越美好!”展望未来,刘庆蓉信心满满。
Copyright © 2017-2023 成都市家庭农场协会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2027948号-1 技术维护:四川兴农联合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黄瓦街51号 028-61331074